
《时代》周刊的网站在年初推出了“The China Blog”。我经常拜访这家博客,也许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这个“中国博客”中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身边事情的不同解读。“The China Blog”其中之一的作者Simon Elegant是北京分社的新主编,出生在香港,看起来也算是半个中国通。在上个月29日(火炬发布是26日)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Separated At Birth?”
这个Simon上来先入为主的说火炬就像是一个“金箍棒”(包括奥运冠军刘翔、高敏的很多人也都这么说),从而引出“金箍棒”的背景——孙悟空以及西游记的故事。“But although other aspects of the design were explained in minute detail …… no mention of the Monkey King was made, so far as I can tell”,“中国威胁”对很多的西方人来说是很难避开的话题,Simon整篇文章的结尾就在深入的探讨孙悟空对于西方人的象征意义,或许他认为孙悟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西方的妖魔”作斗争、反对玉皇大帝……等等。
很搞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顶多也就认为造型像个什么什么,谁有这个闲工夫去思考与本体不搭边的相似形态的深层意义呢?可人家就会想。看起来似乎不是一时冲动和玩笑,在接下来的5月3日的文章“Sticks and Cudgels”中Simon接着说,并引用了上一次的很多回复者的话(几乎清一色的西方人),把“孙悟空”意义升华再升华。
作为记者的Simon Elegant当然不懂设计,不会去探讨造型上的理论,他更不是个中国人,那么多的什么中国卷轴、祥云(他以为是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短时间内他也未必能读懂。他只是把自己对中国的想像和一知半点的理解加入到他认为的火炬的造型意义当中去,这种解释对我们来讲简直是盲人摸象般的可笑。可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一个西方人眼中对火炬理解的“造型意义”,更何况Simon还是一个生于香港工作在北京的西方人。
我突然间感觉到北京奥运会从标志出现的那一天起,似乎就是闭门造车般的自娱自乐。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反过来说当然不成立,可做此种设计是从民族出发还是从国际出发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