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福娃这四个小孩加一个熊猫去年11月11日发布开始口水不断,被恶搞的频率之高反面也证明了设计的差强人意。同很多人一样,发布的那天夜里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五个福娃,无论怎样欣赏心里总有一种象吃了没加盐的青菜的感觉,发了个SMN给Kevin,那天的对话我至今还记得:
“这是什么?”
“刚发布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垃圾”
“谁做的?”
“韩XX率领的一帮人”
“还是垃圾”
“垃圾已经既成事实了……”
从此“垃圾”这个词就成了每次我看福娃时的“阴影”,这边阴影挥之不去,那边各种载体的福娃又铺天盖地地袭来。玩笑说每次出门都想随身带包盐了。
为何会这样?带头大哥是强人,小弟也不平凡,为何做菜就不加盐?没口感不说这可是给全世界人民做的中国菜,你们自诩的民族厨艺哪去了?后来慢慢发现叫好的都是所谓学者,用五行来解释也就算了。甚至有人用《山海经》来分析所谓的“深层文化内涵”——典型没文化的表现,就算福娃有灵也会被笑死。
言归正传,为何几乎所有的设计师们清一色的认为福娃有问题?答案不难,因为福娃本身并不符合基本的设计审美,无论是在吉祥物的选择上、表现风格上还是命名上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丧失了设计的前瞻性。设计是具有超前性的,对于一个如此大型的国际活动更是如此。我们看到五个福娃的设计形式都是人身,主要区别只在于颜色和头饰方面,如果挡住头部去掉颜色,在造型上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这样设计为视觉的统一性服务没有问题,可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创意思维的贫乏,至少是创意得不巧妙。五个福娃,全靠硕大的头部加以区别,其余部分处理得不见精细,确实达不到赏心悦目。系列吉祥物设计仅仅是局限在视觉造型的统一上,而忽视了亲和力和细节表现,这种手法在现今的设计中早已被摒弃。
在头饰方面以韩的说法是运用到了海量的民族及传统美术的艺术手法,单丛造型来讲确实不错。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个叫迎迎的藏羚羊的头饰,深得韩老师造型之真传。可综合五个来看头饰固然能达到区别,但即便是造型达到要求,如此复杂的造型头饰元素与极简单的人体之间的生搬硬套拼凑起来的设计难免会让我们感觉不亲切。现在回头想想小时候看的葫芦娃、圣斗士虽然都是如此,可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设计作为一个如此前沿的行业,差距二十年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整体的视觉感觉来看,创作者似乎有意在绘图上运用传统技法,可效果并不完美。无论从色彩的填充方式还是线条的设计都不算新颖,甚至有些守旧,如同在画画不是在设计。这种生硬的设计方式早已不是主流,设计不是美术,著名美术家不是著名设计师。美术在于个性的表达和寄情于画,它所创造的是一种思想表现。设计是要考虑受众的,它更是一种视觉创造,陈绍华一句话说得好,“只有全新的创造,并符合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法则,才能博得世人真正的喜爱和尊重”。
问题还有,譬如说熊猫与另外四个福娃在表现精细程度上的差异;动物与火焰这种不同属性的结合是否合适;官僚方式的决策等等。不再深究,如此的事后诸葛亮会让很多人鄙视,作为行业中人不吐不快。因为我认为福娃的主要问题是前瞻性的问题,其余的都不足以影响到最终的创意表现层次。
最后说一句,奥运设计只有抛开包袱才能获得成功,这个“包袱”是传统的包袱、涵义的包袱、历史的包袱。背的包袱越多,就越难作出好的设计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