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In Photography We Trust


卡夫卡建议用心去体会现实的人生,而不是通过摄影,他说:“照片使我们的眼睛只注意表面的东西而已,……(生命)即使以最敏锐的透镜也无法捕捉住它,人必须凭他的感觉去摸索生命”。

尽管相机除了带给我们一个更直观的瞬间外,并没有让我们彻底的认清自己甚至他人,但仍然有更多的虔诚的追随者们试图探索这“永恒的存在”。能让我们通过快门那仪式般的瞬间动作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不单是地域上的区别,更是情感内的独特触动。

或许使我们的眼睛过于“注意表面的东西”,在照片的迷宫中往往带有一种猎奇的心里去寻找出口。当真遇到那个一个细小的触动情感的PUNCTUM的时候,常常会思维短路──当我第一次见到杨延康的作品时就是如此。那是在五年前的《母语》上看到他拍摄十年的《陕西乡村天主教》专题后,我大脑的保险丝就断了。


“信仰”似乎离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几代人都异常遥远,任何人却也都不能忽视信仰的力量。在杨延康的照片中,你会发现很多的记忆──北方山村、满是皱纹的老人、窘困的生活──这些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再习以为常不过的场景。真正的“刺点”是当你发现这普通的、表象的记录中其实蕴藏着信仰的力量时,那种被利剑一般刺穿的心情不是山村生活与宗教的自然合一,而是每一张照片中透露出来的坚实的精神力量竟是如此的鲜活。能够让村民们如此投入其中的是我们从未触及过的信仰。朴实的民风与对宗教的信仰在陕西凤翔的这个乡村中达到了合一的呈现。

05年在798的百年印象画廊中再次看到了整套专题的《陕西乡村天主教》,激动之情与三年前无异。作为镜头后面的摄影师,杨延康似乎发现了陕西村民对天主教的信仰与他对摄影的信仰两者之间的共鸣,也似乎是这种共鸣激起了他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从而最终锻造出如此厚重的作品吧。

卡夫卡既然说人必须凭他的感觉去摸索生命,那作为信仰的摄影又何尝不是一种感觉的延伸呢?摄影的高深境界应该就是拍摄者情感与镜头的自然合一。能达到这一点,高深如杨延康,平凡如我辈都有资格说一声“In Photography We Trust”了。

感谢亦安画廊的图片链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