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波拉特VS哈萨克斯坦,谁PK谁?


《波拉特》(全名为《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想必不必多说,虽然从头到尾都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如果您还想了解《波拉特》有多荒诞,不如直接去他的网站http://www.borat.tv/看看。

去年11月份,《波拉特》已经引入了哈萨克斯坦进行宣传,如果消息是真的话,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赌注。哈萨克斯坦会否翻译诸如“不允许反面宣传”这样的的台词还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请各位不要忘记隐匿在如此之多的虚构和恶搞之后的哈萨克斯坦可是一个真实的国家。brandchannel的品牌分析师Abram Sauer用了一个“形象危机(identity crisis)”的词语来形容电影《波拉特》对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形象来讲不亚于一场类似于古巴导弹式的国际危机。

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波拉特身上,这个虚拟角色的工作是“国家电视广播网”的首席主持人,当然及其不适合哈萨克斯坦的对外形象。除非美国观众们真的认为哈国就是一个反犹太人、留山羊胡、厌恶女人的地方。但对几近于无辜的哈国在形象上的确是一次沉重的损害。哈国政府已经提出抗议。没有人喜欢煞风景的人,特别对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讲。

出演波拉特的是英国喜剧演员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曾以化名Ali G成为HBO知名脱口秀“Da Ali G Show”的名嘴。当一个国家发现它的形象遭到了一个喜剧演员的损害后,能做些什么呢?如果还有个前提是这个演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这个国家都要有名呢?那么,哈萨克斯坦似乎做了一个面临此种问题的国家不该做的事。

这个虚构的哈萨克人与哈萨克斯坦的摊牌来自于去年《波拉特》在欧洲MTV典礼中的一次出场。哈萨克斯坦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回应,威胁要通过法律来抵制科恩。地球上的PR人都知道用最直接的方法来做危机公关总是不太聪明的,尤其对于象《波拉特》这种好来坞式的讽刺来说。紧接着,哈萨克斯坦当局暂停了波拉特带有“.kz”后缀的主页。并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式访问白宫的新闻公报中提到了科恩的名字。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在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开展了广告攻势,有报道说甚至连TVC也在计划之中。

实际上,在电影中除了表面上的语言外,对于哈萨克斯坦的特指性并不明显,对美国观众甚至中国观众来讲,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政治性上并无多大差别,只能说哈萨克倒霉──象天上掉转头一样──吃个窝囊气,或许是“哈萨克”这个词的确能够代表地理中的中亚民族(哈萨克斯坦也是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从而蒙受了不白之冤。

哈萨克斯坦应当看到这样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西方游客心目中建立起一个富裕的国家的机会。如果原本在别人的头脑里就没有形象,也就很难说波拉特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吧。最近有消息表明,哈萨克斯坦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第一副外长说“我知道因为科恩的表演很多人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但我们必须有幽默的意识并要尊重他人的创作自由。”路透社也发表了头条名为“ 哈萨克人邀请波拉特‘重回故土’”的消息。

另外,对于一个在外人看来没有具体形象的国家来说,有人认为波拉特为哈萨克斯坦说了句公道话:“任何一个政治制度都是好的政治制度”。在电影中,波拉特笨手笨脚、头脑幽默机智、观念保守所表现出来的可爱的一面,对于西方世界普遍认为的戴穆斯林头巾、支持恐怖活动、信奉伊斯兰原教旨的“-斯坦”是有极大差别的,这从相反方面不能不说是《波拉特》的功劳。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Abram Sauer的“Borat vs. Kazakhstan──identity crisis?在此向Sauer致谢)

没有评论: